伤痕文学:修订间差异
跳到导航
跳到搜索
(创建页面,内容为“伤痕文学(Scar Literature)是 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次政治文学潮流。得名于卢新华以“文革”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《伤痕》。 代表人物:刘心武、卢新华、冯骥才 代表作品: 1977 年第 11 期,《班主任》,《人民文学》,刘心武; 1978 年 8 月 11 日,《伤痕》,《文汇报》,卢新华。 随后,揭露“文…”) |
无编辑摘要 |
||
(未显示同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) | |||
第1行: | 第1行: | ||
伤痕文学(Scar Literature)是 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 | 伤痕文学(Scar Literature)是 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次政治文学潮流。得名于卢新华以“文革”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《[[伤痕]]》。 | ||
代表人物:刘心武、卢新华、冯骥才 | 代表人物:刘心武、卢新华、冯骥才 | ||
代表作品: 1977 年第 11 | 代表作品: | ||
# 1977 年第 11 期,《[[班主任]]》,《人民文学》,刘心武 | |||
# 1978 年 8 月 11 日,《[[伤痕]]》,《文汇报》,卢新华 | |||
随后,揭露“文革”历史创伤的小说纷纷涌现,影响较大的有《神圣的使命》《高洁的青松》《灵魂的搏斗》《献身》《姻缘》等知青创作,从维熙的《大墙下的红玉兰》等大墙文学,以及冯骥才早期在“伤痕文学”中艺术成就相对较高的《铺花的歧路》《啊!》、周克芹《许茂和他的女儿们》为代表的农村“伤痕文学”等。 | 随后,揭露“文革”历史创伤的小说纷纷涌现,影响较大的有《神圣的使命》《高洁的青松》《灵魂的搏斗》《献身》《姻缘》等知青创作,从维熙的《大墙下的红玉兰》等大墙文学,以及冯骥才早期在“伤痕文学”中艺术成就相对较高的《铺花的歧路》《啊!》、周克芹《许茂和他的女儿们》为代表的农村“伤痕文学”等。 |
2023年8月18日 (五) 10:03的最新版本
伤痕文学(Scar Literature)是 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次政治文学潮流。得名于卢新华以“文革”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《伤痕》。
代表人物:刘心武、卢新华、冯骥才
代表作品:
随后,揭露“文革”历史创伤的小说纷纷涌现,影响较大的有《神圣的使命》《高洁的青松》《灵魂的搏斗》《献身》《姻缘》等知青创作,从维熙的《大墙下的红玉兰》等大墙文学,以及冯骥才早期在“伤痕文学”中艺术成就相对较高的《铺花的歧路》《啊!》、周克芹《许茂和他的女儿们》为代表的农村“伤痕文学”等。